2023教师资格考试主观题万能模板(4)

来源:招教网时间:2023-03-23 16:17:44责任编辑:zjw1

关键词: 教师资格证

  • *备考没方向?
  • *考试时间不清楚?
  • *成绩看不懂?
  • *考试内容没有掌握?
  • *拿证之后何去何从?
  • *别人上岸也这么难?

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
▪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
▪ 获取1对1备考指导


阅读理解题

阅读理解题为第 32 题,14 分,有两个问题。第一问多为字词理解,4分,考查理解能力。如“没有任 何借口中的‘借口’在文中的意思?”“请结合文本,谈谈‘梦在书外’和‘梦在书中’的含义。” 第二问多为段落大意或观点态度,10分,考查分析能力。如“结合文本,分析‘没有任何借口’这一 行为准则对人的品格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。”“‘将书籍当作太阳的人’‘将书籍当作月亮的人’这两类读书 人,你更认同哪一类?简要说明理由。”

第一步:看问题,找出问题中的关键词。

1.看第一问,明确关键词。

2.看第二问,理解题目问法。

第二步:带着问题阅读全文。 理解清楚问题的深层含义之后,仔细阅读全文。

第三步:在文章中定位关键词,答好第一问。 找出关键词,第一问的答案十有八九就在关键词附近,不是在前面就是在后面。作答时将原文提取关 键词,用自己的话串联起来即可。注意关键字“指的是”“就是”“即”等。做到词不离句,句不离段,段 不离篇。

第四步:联系上下文,答好第二问。1.一句一段地阅读,读完一段想一想段落大意。2.联系上下文作答,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内涵,在提炼出关键词句后,结合文章作者的中心观点,结 合自己的理解作答。可以使用文章中的关键词句,但避免完全照抄原文。

经典例题1

材料: 我国自步入现代民族国家时起便开始了时制改革。民国创立之初改行“公历”,以公历的 1 月 1 日作为 新年,1914 年又颁布法令规定旧历新年为“春节”。公历新年以“元旦”之名在法律上确定下来,本意是要取代传统的新年及其礼仪,结果却造成了两个新年庆典并行于一个日历年的局面。

此后,在 1930 年前后等一些时期,有关方面都推动过用元旦替代春节的运动,结果都同样回归到元旦 和春节并行于世的格局。在学术文献的表述里,元旦和春节作为两个不同的节庆,甚至被认为是相互对立 的社会力量的价值表达形式,在谈到时间框架、年历、节庆、公共假日等主题时,学者们习惯于把元旦与 春节看作中国近代以来多种对立关系(如现代与传统,官方与民间,西方与本土,科学与迷信,理性与习 惯)的两个代表,并在一种零和游戏的思维定势中,处理有关的公共文化政策问题。

然而实际并非如此。一些调查发现,中国人的年意识和过年的仪式活动分布在“元旦—小年—大年— 元宵节”的时间过程中,总体上看,我们的社会,尤其是城市社会,从元旦前后开始进入“过年”的状态, 在春节假期到达“过年”的高峰,而到元宵节之后,“年”才算过完,进入平常状态。 在这样的事实面前,我们已不宜再把新年活动认知为两个分立的庆典。

从理论上说,在国家共同体的 层面只可能有一个新年过渡礼仪。从个人心理上看,一个人通常不会在一年里产生两个过年的体验。如果 抛开“元旦”和“春节”是两个不同的“年”给我们造成的刻板观念,应当看到两者之间的替换预期已经 逐渐地演变为互相依存,我们可以尝试把两者当作能够互补,合并的因素,并将它们认知为同一个新年礼 仪的两个阶段。 事实上,中国传统的过年时间体验一直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,正式的仪式活动通常是从“小年”的送 灶神开始的,从小年到除夕的辞旧,再从初一到元宵的迎新贺岁,构成了过年的主要阶段。今天,人们沿 袭了过年是一个多阶段过程的意识,但其起止时间却变得富有弹性,表现在活动上也更有选择性:多数城 市居民和一些农村居民不再遵行小年送灶神,十五送祖先的习俗,元旦作为过年仪式活动时间的观念却得 到了很大的强化,元旦已成为新年礼仪的一个内在阶段,而不再是过年之外的一个官方纪念日。 把元旦和春节合并起来,还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于过年仪式活动的需求,在传统的春节,人们 的时间安排是在不同的日子与不同亲疏的关系交往。如初一拜本家,初二拜丈人,可是,当代频繁而快速 的人口流动,家庭近亲的异地居住,个人和家庭的社会网络的广泛分布,都使春节的礼仪活动不足,以覆 盖所有的重要社会关系,调动其他的仪式活动时间就成为必然。 今天看来,多亏了从元旦到春节的多阶段过程,十多亿中国人才有了足够的机会交叉地发生对应关系, 相互祝福迎新。否则,该履行仪式的关系没有履行,个人在心理上,社会在结构上就难以顺利地进入下一 个周期,人在时空和心理上的过渡到位,社会与文化才能在这样一个高度分化和多样化的时代得以稳定地 再生产。元旦和春节所代表的一系列新年庆典的仪式空间,已经构成同一个过年礼仪,成为整个共同体的 公共文化;而把元旦和春节合并看待的思想方式,对于我们尝试以新的眼光反思近代以来的生活历程,前 瞻今后的公共文化建设,可能更加富有意义。

(摘编自高丙中《元旦与春节:作为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》)

问题:(1)文章为什么认为可以“把元旦和春节合并看待”?请简要概括。(4 分)

(2)“把元旦和春节合并”的思维方式,对于我们看待和处理公共文化建设问题有哪些启示?请根据文章,简要分析。(10 分)

【参考答案】(1)①从历史上看,人们过年时间体验一直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,元旦已成为新年礼仪的一个内在阶 段,而不再是过年之外的一个官方纪念日。

②从现实上看,将二者合并,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于过年仪式活动的需求,从而让人在时空和 心理上过渡到位。

(2)①节日的多阶段过程,使得人们可以在时空和心理上的过渡到位,社会与文化才能在这样一个高 度分化和多样化的时代得以稳定地再生产。

②新年节日的仪式空间,构成同一个过年礼仪,成为共同体的公共文化。

③元旦和春节合并看待的思想方式,对于我们尝试以新的眼光反思近代以来的生活历程,前瞻今后的公共文化建设,可能更加富有意义。即认真审视现实人们的生活现状,理性客观看待和处理类似的公共文化建设。

经典例题2

中国建筑的希望 梁思成

建筑之始,本无所谓一定形式,更无所谓派别。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,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 情风俗、政治情况之情形,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,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、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 影响所产生。一系建筑之个性,犹如一个人格,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遗传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。

中国的建筑,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,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,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,却始终一贯。数千年来的匠师们,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,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,对于他们自己及他们 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。

19 世纪末叶及 20 世纪初年,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,中国却忽然到了“凡是西 方的都是好的”的段落,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,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, 于是“洋式楼房”“洋式门面”,如雨后春笋,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。

正在这个时期,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,在香港、上海、天津……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,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 特等式样,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,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,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,帮助他们移植这 种艺术。

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“士大夫”手中之始;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,多数却 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。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,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,或含糊地 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;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,则仍非常缺乏了解。现在中国各处“洋化”过的旧房子,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,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,成了兼二者之短的“低 能儿”,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了。

欧洲大战以后,艺潮汹涌,近来风行欧美的“国际式”新建筑,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 据了主要地位。这些“国际式”建筑,名目虽然笼统,其精神观念,却是极诚实的。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 中国各通商口岸,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。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,都应知道现 代最新的构架法,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,所用材料不同,基本原则却一样——都是先立骨架,次加墙 壁的。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,乃因结构使然。

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遗物,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,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。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, 竟融洽相类似,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。

我们这个时期,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、材料、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,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 的时期。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;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;他们 并不像古代的匠师,盲目地在海中漂泊,他们自己把定了舵,向着一定的目标走。我认为,他们是最有希望的。

问题:(1)分析文中“兼二者之短的‘低能儿’”出现的原因。(4 分)

(2)文中“‘国际式’新建筑”的内涵是什么?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?请联系全文,简要 概述。(10 分)

【参考答案】(1)①社会上有崇洋媚外的风气;②一部分建筑师对中国建筑存在鄙视;③一部分建筑师虽对中国建 筑感兴趣,但缺乏真正的了解。

(2)“国际式”新建筑的内涵:①承认机械及新材料的主要地位;②有极诚实的精神观念;③其构架 法的基本原则是先立骨架、次加墙壁。

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:①数千年来中国建筑取得了真正的艺术成就,有其一贯的基本方法及原则;②中国建筑因新科学、材料、结构正赶上强旺更生的时期;③拥有文化自信和自觉艺术追求的新建筑师群体正在产生。

经典例题3

从古籍经典中汲取人文精神 许民彤

①据报道,有媒体对山东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、华东师大、中山大学、西安交大等全国十几所高校的 古典文学接受情况进行了调查,经常接触古典文学的大学生仅占 27%,偶尔接触的占 60%,大学阶段的古 典人文整体阅读量大大下降,可以说大学生与古典人文教育渐行渐远……

②当今社会阅读心理浮躁,人们更多的是被畅销、流行、时尚、网络书籍所吸引,那些优秀的中外文 学经典尚且乏人问津,更不必说那些古籍经典了。但是,古老的作品,与现在的人们的阅读环境、阅读心 理和阅读需求,毕竟是有很大区别的。今人如要更好地阅读文化古籍,应该掌握一定的阅读层次和境界。

③大学生接受古典文学教育,对于学习古汉语、提高写作能力,有莫大的好处。从阅读审美的情感体 验角度说,没有别的事情能比读古人的原著、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。大概一则是由于古代语言之 优美,再则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,其作品虽历经数千年,仍无损其价值。

④阅读经典古籍,是与古人的对话,是汲取古人的经验和智慧,解决我们当下的问题。在长期的历史 演变中,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问题,但是,另一方面,人类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需求和渴望。因此,人 类一直被一些共同的难题所困扰和挑战,也积累了许多应对这些难题的共同经验和智慧。这些人类的共同 经验、智慧和启示,就积淀、保留和贮存在古籍经典这些传统文化的纯粹精神的形式之中。可以这样说, 古代的预言家和哲学家,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,与现代最有领悟力的作家一样,都是同时代的人。如今, 我们生活的问题、生命的问题、心灵的问题、精神的问题、人生的问题,等等,大都可以从经典文化古籍 中找到相应的解说和答案,或得到新的启示。

⑤在上面提到的调查中,有的大学生谈到阅读《论语》时说,“以前读《论语》,就是为了应对考试中 那四分的诗词名句填空,而现在,我能多多少少汲取到精神养料。孔子也不再是一个给万千学生带来苦难 的‘老头子’,而是一个真正能启迪人心灵的老先生”。还有的大学生说,“感动于司马迁,感动于他年少时 的贫寒刻苦,感动于他年轻时的勇于探索,感动于他不惑时的坚强意志,或许也是感动于他懂得自己,明 白自己前进的道路并能一直走下去。现在的我看不清楚自己,或许只有更多的经历才能打开前方的微弱灯 光。愿借司马迁来鼓励自己不畏艰难,永远向前”。这些都表明大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接受更多地与生活体验 相结合,并将之引入自己的精神成长过程。

⑥文化经典古籍,作为文化传统,是一种历史的创造和存在,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发明和积累起来 的精神财富,它是我们历史和文化的基础。它的气息我们可以呼吸到,它的因子充满了我们的血液,它构 成了我们精神生长的客观环境,所以,从根本上来说,我们都是它的受益者。文化是既向后看也向前看的。 为了使我们前进的步伐不发生偏差,就不要轻视我们祖先积累下来的庞大而又十分有价值的遗产,对古籍 文化的传承、学习、发展和创新,是必要的。

⑦人文,是一个民族灵魂的核心,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撑,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,而大学正是人文 精神的源泉。大学中的古典文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治学和做人都有好处。从古典人文教育中,我们能够习得 如何为人仁爱、诚信,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、公理、良知,人性本善这些优秀的内涵。显然,从阅 读古籍、接受古典文学教育这一点上做起,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,乃至大学的人文精神,是大有裨益的。

问题:(1)根据全文内容,概括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观点。(4 分)

(2)经典古籍对我们有什么作用?请举例说明“阅读经典古籍就是与古人的对话,是汲取古人的经验 和智慧”。结合文本内容,简要分析。(10 分)

【参考答案】(1)我们要从经典古籍中汲取人文精神。阅读古籍、接受古典文学教育对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,是大 有裨益的。

(2)作用:①阅读经典古籍对于大学生学习古汉语、提高写作能力有帮助;

②阅读经典古籍,能从古 籍中感受语言之美,内容之深远,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快乐;

③阅读经典古籍,能汲取古人的经验与智慧, 能解决我们当下的问题;

④经典古籍作为传统文化,是一种历史创造和存在,是我们祖先积累起来的精神 财富,也是我们历史和文化的基础。

举例:①读李白的诗,可以暂时将烦恼放置一边,乐观豁达,仿佛随他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,优哉 游哉。

②读汤显祖的《牡丹亭》,让我们对爱情又有了更深的理解,在这个爱情速食的时代,生者可以死,死 者可以生的爱情让我们重新有了坚守。

评分标准:


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

  • 考试公告
  • 成绩查询
  • 资格认定
  • 备考讲座

扫码进群,备考路上不孤独,互帮互助,共同上岸!

点击打开

收藏

复制链接

微信扫一扫

手机登录下载

微信扫码下载

微信扫一扫,即可下载

— 登录账号,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—

每日一练

历年试题

面试宝典

时政热点

欢迎登录